關閉

課程難度大幅提升

問題1

從國中升到高中,孩子會發現知識量一下子變得好多,題目設計也更靈活,有時候只差一個字,題意就完全不同。以數學來說,不再只是套公式就能解出答案,而是要先抓到題目給的資訊,經過多步驟推理;英文也不只是單字+文法,而是延伸到長篇閱讀、翻譯與作文。
 

解法:學習方式需要從死背轉向理解與應用。遇到不會的題目,先想想為什麼這樣解,理解背後的邏輯,再看答案。也建議養成錯題整理的習慣,把每一次的錯誤搞懂、複習過,這些都會成為下一次的考試武器。

自主學習力不足

問題2

在國中,班導師會提醒作業與考試,回家還有爸媽看聯絡簿、檢查功課。但升上高中後,聯絡簿不見了,家長和老師的聯繫也沒那麼頻繁,沒有人每天在旁邊盯著,作業和進度就容易拖延,久而久之跟不上課程。

解法:這是一個孩子練習自律的好機會。可以用行事曆或讀書計畫表幫自己安排進度,設定每天一定要做的小任務。像是數學每天練 5 題、英文每天背 15 個單字,看似不多,但累積起來就是很大的進步。

課程內容變多

問題3

高中一天同樣是七堂課,但增加了多元選修、社團課,科目也變得更細(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科)。雖然時間沒有增加,但課表卻更滿,每一科知識量龐大、課堂時間卻更少,很多部分需要靠自己在家預習或消化。
以段考來說,國中一次考 5~6 個重點就覺得很多了,但高中一次段考可能涵蓋 15~20 個重點,光靠死背是無法應付的,甚至常出現讀了很多卻記不起來的挫敗感。

解法:每天固定複習,並養成整理重點的習慣,把龐大的內容濃縮成關鍵概念。可以試著用樹狀圖、表格、心智圖,把零散的知識整理成清楚的架構,這樣更容易記得住,也比較不會感到混亂。

讀書方式沒調整

問題4

國中的考試範圍小,很多同學習慣考前 1–2 週才開始衝刺,也能拿到不錯的成績。但到了高中,內容又深又廣,再加上活動多,如果還延續國中臨時抱佛腳的習慣,往往會出現熬夜讀了一整晚,結果還是不及格的情況。

解法:讀書方式要從輸入轉變為輸出。不只是讀課本,更要多練習題目,試著用自己的話講出概念,甚至教同學。能夠表達出來,就代表真正理解。

時間管理失衡

問題5

高中生活比國中忙碌,通勤時間更長、社團活動更多,再加上段考壓力,若沒有事先安排,時間很容易被滑手機、追劇等放鬆活動不知不覺佔據。
很多同學白天上課和社團後已經很累,回到家會先休息,吃完晚餐又想放鬆一下,結果真正能專心的時間只剩下 1–2 小時。作業常常拖到深夜才完成,睡眠不足久了,段考時就更難有好表現,形成惡性循環。

解法:學會切割時間,把零碎的時段(像是通勤、午休)用來背單字或複習重點。考前也要有倒數計畫,而不是最後一刻才臨時準備。若真的太忙,也可以適度調整社團與活動的比例,給自己多一點喘息與學習的空間。

心態與環境影響

問題6

高中是考試入學的,大家的程度差距小。如果方法沒調整或心態不穩定,很容易在小考、段考遇到挫折。有些孩子在國中是班上前幾名,習慣了成就感,但到了高中,若成績不再那麼亮眼,就可能陷入比較心態,懷疑自己的能力。若缺少適時的支持與鼓勵,這些情緒會被放大,甚至讓孩子有想放棄的念頭。

解法:要先理解成績落差是正常的
找到能互相支持的讀書夥伴,比單打獨鬥更能撐過挫折。看到分數時,允許自己有情緒,但更重要的是學會把情緒轉成行動。像是檢視考卷:是哪一類題型失分?哪一章節沒複習?再將這些轉化成具體計畫(例如:挑出 3 個不熟的單元 → 本週專門加強),讓每一次考試都成為成長的起點。

 

面對高中課業的深度與廣度,過去單靠衝刺與記憶的學習模式已然失效。上述六點最終都指向同一個核心:學習方式必須從「被動輸入」轉為「主動建構」。唯有透過自主規劃、系統性整理,並調整心態將每次考試視為檢討修正的機會,才能真正擺脫「讀了很多卻記不起來」的困境,穩健地跨越國高中的學習斷層,為未來的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。